第九十四章 徙木立信,杀人立威
书迷正在阅读:【快穿】一觉醒来穿进了性爱世界、东山客27号【前男友为何变态1V1】、他的角好像很敏感、〔彻政〕驯养、〔林英〕爱的秘密森林、[花亦山世子all向]花昭名士录、代号鸢GB]向日葵、【主攻/柯南】被暂停职务后我选择去强制援交、女王蜂的日常、欲望游戏
这个名叫瓦寨的村落,之前于谦就来过,甚至有年长者认出了于谦来! 于谦赈济也不是一次两次了,轻车熟路的将放粮之物挨个准备好,便开始了放粮。 那名年长的人,走到了于谦的身边,愣愣的问道:“你是前些年来我们这的巡抚,于谦于青天吗?” “是我。”于谦一愣,他认真的辨别了一下,但是走过的路太多了,已经完全记不住了。 于谦想要把面罩摘下,但是想到了皇帝的叮嘱,最后还是没有摘下来,皇命不可违。 “青天大老爷啊!你可算是回来了!”年长的老倌一听声音,就要跪下,声音里带着颤抖,他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了,但是下跪却被于谦拦住。 于谦巡抚二十四年,是一个很擅长和百姓打交道的人,再说了,大明禁止私自跪拜礼和稽首礼,那是对陛下才能行的礼节。 他不接受这种礼节,是因为他认为那是对陛下的不敬。 虽然大明的官场上,稽首礼和跪拜礼极为普遍,皇帝也屡次申斥,但是效果甚微。 于谦将手中的斛交给了军卒,拉着老倌的手问道:“我带着面罩你都能认出我来。” “老倌,我有点事想问你。” “村里可有恶霸横行?”于谦问到了第一个问题。 他深入基层可不是一天两天了,放粮之后,恶霸抢粮是第一大事,他要将这群人揪出来。 这群恶霸很好解决,带到军伍里cao练几年,一身的戾气,就磨得差不多了。 军队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成熟的地方,虽然他看石亨那是鼻子不是鼻子,眼睛不是眼睛,但是他也承认,石亨带出来的兵,至少遵守军令,不强取豪夺,不杀人越货。 所以石亨带的兵很强。 “有的有的。”老倌详细的将村寨里的两个恶霸的情况,告诉了于谦,于谦示意随行的勇字营校尉,前去寻访拿人。 于谦看着破败的村寨,四处都是残垣断壁的模样,重重的叹了口气继续问道:“老倌,这村里可能还有缙绅?” “都跑了,瓦剌人,来之前就跑了。”老倌的脸色反而露出了轻松的神情,似乎是这些个缙绅,比瓦剌人更可怕。 于谦不由的点了点头,将陛下的农庄法的想法,跟老倌反复交流了一番。 这种集体耕作再分配,陛下拿一成半,其他人再分的方式,极其新颖,但老倌还是非常的疑惑。 老倌却眉头紧皱的说道:“那万一村里的懒汉不干活,又当如何是好?” 于谦再次解释了一番和索道:“这不就落到了农庄的头上吗?陛下说不得私刑、rou刑。” “懒汉嘛,说得多了,自然就不懒呢,屡教不改的那种,就扔到军队里,练几年便是了。” “老倌你觉得咋样?” 老倌再次摇头说道:“那荒地呢?每年都要开荒的话,那荒地又该怎么算呢?” “每年县里会来人勘定啊,村里开的荒地,自然归农庄。”于谦立刻说道,这都是在之前和陛下商议了很久的事。 “鱼鳞册年年都造,可是县里有,知府衙门里没有。”老倌乐呵呵的说道:“于巡抚乃是住在九重天上的人物,哪里知道民间疾苦?” 于谦立刻明白了老倌所说何意。 鱼鳞册,是大明的田亩册,县里每年都会有人在征收春秋二赋的时候,派人勘验,可是往往造册,也只是造册,却从不上报。 瞒报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,鱼鳞册涉及到了税赋二字,瞒着自然是卡吃拿要,百姓该交的一分不少,那自然和县衙沆瀣一气的缙绅们就可以少交了。 于谦立刻明白了这农庄法之不易,田亩勘验,涉及到了清田二字,哪次不是血雨腥风? 他比老倌却是知道的更多一些,不过他没有反驳,老人家总喜欢说教人,这样的沟通方式,更容易听到真话。 “老倌,这附近可有山贼马匪?”于谦问到了另外了一个问题,对于百姓而言,压在他们头上的不仅仅是缙绅、官府,还有各种落草为寇的山贼马匪,时不时的烧杀抢掠。 尤其是大明在土木堡新败,这贼匪陡然增多,杨洪和郭登在宣府大同四处梳理,但贼匪横行是绝对的。 老倌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颤说道:“有!前些日子,还把隔壁的村寨给烧了,于巡抚是没看到,可惨了。那俏生生的小娘子,都掳走十多个。” “孩子都被倒挂在房梁上,放血放死了,那叫一个惨哟!” “某知道了,老倌可派人带个路吗?” “老倌有所不知,某呀,升官了,现在领兵了。” “只是山路多崎岖,某不可得贼人巢xue,若是再有贼匪,可至县衙找县尉禀报,县尉自然会通禀宣府。”于谦眉头紧皱,语气里带着许多的肃杀。 京中那些囤货居奇的jian商和贼匪的手段,有何两样呢? 都是该死之人。 受到朱祁钰的影响,于谦这个老好人,似乎变得也有了几分暴戾,不过也不是什么坏事,他又不会对老百姓们动怒。 “老倌岁数大了,但是村里还是有一小厮知道,我这就寻他来。”老倌听闻连连点头。 于谦发现百姓们对于农庄法其实并不热情,他们对于这种脱胎于军屯法的田法,清楚它的好处,但是他们比于谦更清楚这其中的难处。 居九天之上,可察一时之疾苦,可察一世之苦? 但是百姓们对于剿灭贼匪之事,颇为在意,积极性很高。 于谦不由的想起,之前金濂、陈懋提起福建减赋三年的时候,陛下颇为震惊的问百姓要的这么少? 百姓们心中对于公正二字,没什么概念,他们只想要活着,仅此而已。 于谦重重的叹了口气,求上才能得其中的道理,于谦怎么可能不知道? 大明的百姓要的不多,只要给口饭吃,活着,他们就会对朝廷无比的忠心。 剿匪之事,于谦都懒得去。 剿匪的最大的难处,是知道对方在哪里,而不是打不过。 大军围山,大将军炮推到山下,一阵炮轰,轰破山门,一排子母炮摆在山下,接连不断的发射,大明军队平推。 然后将整个山寨一把火点了就是,这些匪徒的下场是连灰都看不到,就被一阵山风给吹散了。 这是震慑! 徙木立信,是商鞅的典故,说搬木头就可以给五十金,有人照做,立刻就给了,所以政令通达。 但其实商君真正立信的,是禁止私斗时候,直接斩首千余私斗之人,私斗之风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,哪怕是吵翻天了,也不敢私斗。 另外一件就是惩处秦惠文王嬴驷。 嬴驷当太子时,犯了禁条,商鞅说:「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,就要先从太子开始。太子不能受墨刑,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。」 墨刑是什么? 黥刑,在脸上刺字。 嬴驷犯了罪,公子虔和公孙贾被刺了字,而后公子虔甚至被剃了鼻梁。 陛下以雷霆手段惩戒贼寇,就是为了徙木立信。 当然,陛下也放出风了,若贼寇肯下山,无不法者,窑山服役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,可赎其罪。 陛下还是很仁慈的嘛,不是一股脑都直接把人都给扬了,还是给了改过自新的机会。 于谦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,所见所想,都写到了书信里,陛下的想法是极好的。 但是于谦浸yin官场多年,知道最大的弊政就是好心办坏事。 明明出发点是好的,但是却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了解,在执行的时候,准备不够充分,执行出现了偏差,最终导致了良政变成了弊政。 这种事并不少见。 比如北宋时候,常平新法之一的青苗法,本来是惠农良法,百姓们没有钱去买种子,没法耕种,土地荒芜,朝廷用常平仓放,春秋收回。 可是最后被人执行成了青苗贷,百姓苦不堪言,怨声载道。 于谦尽量将问题写的具体,告诉陛下其中的难点和自己的补充意见,由大明官府主导的农庄法,正在一步步的趋近于成熟。 大明的集体农庄的进程,在朱祁钰提出,于谦补充的情况下,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完善着。 “官人,喝药了。”董氏端着陛下封好的鲜竹沥递给了于谦,于谦摘下了面罩,一口饮尽。 自离京,出门之后,他的口罩就从未摘下,主要是怕夫人董氏唠叨。 再加上太医院的药也对症,这往年咳嗽到不能睡觉的症状,立刻得到了缓解。 于谦重重的松了口气,这顽疾终于有了缓解的可能。 于谦并没有停下自己写书信,东胜卫消息,他已经知道了,关于上皇在迤北娶亲之事,他有点楞楞的,愁云满面。 大明一片欣欣向荣!那种勃勃生机、万物竞发的境界,就在眼前! 奈何这太上皇突然来这么一下,谁受得了? 不过于谦二十四年,有一十四年的时间,是正统年间,自然是知道这位到底是个什么人。 陛下会怒气冲天,但是他多少有点心理准备,关前叩门的事都干了,这些事,算不得什么。 他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虑之后,继续写着奏疏,此时唯一能够阻止的法子,就是把朱祁镇从迤北接过来。 “岳谦,你带着这封书信回京之后,就留在陛下身边听用,陛下应该会让你去迤北寻到瓦剌人,商谈接回上皇之事。”于谦将手中书信郑重的交给了岳谦。 岳谦握着手中的书信,他带着那封没有印绶的禅让诏书回京,然后在奉天殿宣讲的人。 于谦让岳谦回京,意思非常明显了。 如果说满朝文武,最不希望朱祁镇回来的就是岳谦了,伪造诏书的事,虽然不是他做的,但是的确是他宣讲的。 作为太上皇,在迤北结亲,天下震动,朱祁镇越不得人心越好。 岳谦握着于谦的奏疏,俯首领命,乘快马赶往了京城。 于谦虽然没有名言,但是陛下要杀人,他是一清二楚的,让岳谦去,意思非常明确。 接可以,能不能回来,那就两说了。